储能系统集成智能制造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项目案例_睿诚产业研究院

储能系统集成智能制造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第一章 总论

1.1 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新能源储能系统集成项目

项目地址: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

占地面积:200亩

项目总投资:*****万元

1.2 可行性研究编制依据

1.3 编制范围

1.4 公司概况

1.5 项目建设背景及条件

1.5.1 建设背景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应对全球变化、尽早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各国政府核心课题之一。随着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全球碳中和时间表已逐步明晰。

构建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成为全球共识储能将作为核心环节参与其中。在新型电力系统中,从供给侧看,新能源逐渐成为装机和电量主体;从需求侧看,终端能源消费高度电气化、电力“产消者”大量涌现。从系统整体来看,电力系统运行机理将发生深刻变化:由于新能源发电具有波动性和随机性,无法通过调节自身出力适应用户侧需求变化,传统的“源随荷动”模式将不再适用于新型电力系统,必须通过储能等措施,依靠源网荷储协调互动,实现电力供需动态平衡。

目前多省市制定“十四五”储能发展目标,以2022年我国20个省市自治区发布的“十四五”期间储能发展规划来看,预计到2025年这些区域储能建设规模将接近54GW。

同时储能系统在发电侧、电网侧和用户侧发挥着重要作用。储能系统为发电侧提供存储及输出管理,凭借电芯良好的一致性与电池管理系统(BMS)强大的计算能力,帮助发电侧恢复电网的稳定,优化发电的出力曲线,减少弃风弃光,提供系统惯量及调频调峰等功能,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优化能源结构;储能系统为电网侧提供智慧的负荷管理,根据电网负荷情况及时调峰调频,实现增容扩容、备用电源等功能,在输配电侧接纳更多的可再生能源,保障电网安全、稳定、高效、低成本运行;储能系统为用户提供峰谷套利模式和稳定的电源质量管理,降低社会用电成本、提高用电侧用电保障,最大化利用能源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

本项目储能系统可实现:高功率电池,模块化设计,具备安全快速充放电;并配合风光储联合监控系统状态,自主运行,跟踪计划调度,提高并网友好性;支持高倍率充放电,稳定运行多个大型项目;超长循环寿命,实现项目收益期长;并且实现全自动化生产线,安全可靠性高;实时调度,畅想智慧生活;多样化储能应用,遍布电力消费各个环节;无人值守,电站由EMS系统自动控制储能充电站运行。

1.5.2 建设条件

1.6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1.6.1 建设内容

1.6.2 建设规模

1.7 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1.8 主要经济指标

1.9 综合评价

第二章 项目背景、必要性及可行性

2.1 项目背景

2.1.1 碳中和下的新兴赛道,万亿市场冉冉升起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应对全球变化、尽早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各国政府核心课题之一。随着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全球碳中和时间表已逐步明晰。目前,全球已有超过120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碳中和目标,其中大部分计划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包括欧盟、美国、日本、加拿大等,部分国家计划实现碳中和时间则更早,如芬兰计划2035年、奥地利和冰岛计划2040年达成这一目标。

根据国际能源署数据,在过去的三十年间,全球55%的累计排碳来自电力行业,电力行业80%排碳来自燃煤发电,而随着全球电动化的推进,未来电力占二次能源比重将不断增加。因此减少燃煤发电比重的同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成为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根据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预计,若我国2060年实现碳中和,届时风、光占一次能源比例将接近50%,占发电量比重则将接近60%。

构建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成为全球共识储能将作为核心环节参与其中。在新型电力系统中,从供给侧看,新能源逐渐成为装机和电量主体;从需求侧看,终端能源消费高度电气化、电力“产消者”大量涌现。从系统整体来看,电力系统运行机理将发生深刻变化:由于新能源发电具有波动性和随机性,无法通过调节自身出力适应用户侧需求变化,传统的“源随荷动”模式将不再适用于新型电力系统,必须通过储能等措施,依靠源网荷储协调互动,实现电力供需动态平衡。

具体来看,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核心作用体现在三方面:提供电力系统稳定性、峰值容量充足性、爬坡灵活性。目前,火电是这几方面服务的主要提供方。在碳中和情景下,火电机组占比降到 5%以下,占据电力系统主要装机量的光伏、风电无法根据电力系统需求调节输出,因此需要更加多样化的灵活电源,储能则为灵活电源的最佳选择。

电力系统稳定性,是指电力系统供给或需求端的波动导致系统频率出现偏差时,需要足够的调节能力使其保持稳定。因为电力系统需求端来自终端电力用户,难以调节,所以只能通过供给端,即发电厂进行调节。可再生能源发电受天气影响,无法向上调节增加输出,因此需要配备储能协助进行调频。IEA预计2060年储能将提供40%的稳定性装机。

峰值容量充足性,即确保电力系统有足够的容量来满足一年中的最高需求。可再生能源比重的增加以及电力占二次能源比重的增加,导致充足性难以保障,灵活性电源尤其是储能将成为保障充足性的重要来源,根据IEA预测,2060年储能将占中国峰值容量储备的40%

爬坡灵活性,在碳中和情景下,主要指当光伏在下午到夜间时段出力降低时,需要充足且灵活的爬坡资源弥补其功率。储能可以在光伏出力高峰期充电,低谷期放电并协助电力系统爬坡,与光伏发电形成充分互补。IEA预计2060年提供爬坡灵活性的容量将为2020年的15倍。

2.1.2 政策推动,刺激储能需求

能源领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主战场。在我国对外宣示的碳达峰、碳中和4个主要指标中,能源直接相关的就有3个,分别是:2030年单位GDP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以及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

新能源未来将成为电力供应的主体。当前,电源侧新能源装机快速增长,用户侧负荷呈多样性变化,电力系统面临诸多挑战。新型储能是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经济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手段,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发展新型储能对于保障全省电力供应安全、促进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发展、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本项目将推动新型储能设施建设,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提供有力支撑,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2.2 项目必要性

2.2.1 发展新型储能,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的需要

2.2.2 新能源快速发展,解决电力供需矛盾的需要

2.2.3 大力引进储能产业,打造桐城市战略性新能源产业链的需要

2.2.4 数字赋能,推动储能系统产业迈向高端的需要

2.2.5 提升企业竞争力,满足企业长远战略发展的需要

2.3 项目可行性

2.3.1 政策可行性

2.3.2 技术可行性

2.3.3 管理可行性

2.3.4 产品可行性

2.3.5 市场可行性

2.3.6 经济可行性

第三章 市场分析

3.1 储能行业概况

3.1.1 储能技术分类及市场现状

3.1.2 储能行业产业链剖析

3.1.3 我国储能行业发展阶段

3.2 多场景刚性需求,助力储能高速发展

3.2.1 发电侧短期用于新能源消纳,长期为满足“净负荷”重要途径

3.2.2 电网侧储能响应速度快,参与辅助服务的绝佳资源

3.2.3 用户侧峰谷价差套利与容量费用管理提供明确收益模式

3.3 储能市场分析

3.3.1 多国发布储能规划目标

3.3.2 国内顶层政策指引,高增可期

3.3.3 电化学储能系统

第四章 项目选址及条件

4.1 项目选址

4.2 区域位置条件

4.3 地形地貌

4.4 建筑地震条件

4.5 气候条件

4.6 水文条件

4.7 交通条件

4.8 生产要素

第五章 总体建设方案

5.1 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5.1.1 主要建设内容

5.1.2 建设规模

5.2 智慧工厂

5.2.1 智能运营中心

5.2.2 设备运检可视化

5.2.3 生产监控可视化

5.2.4 生产流程可视化

5.2.5 HSE可视化

5.3 项目土建方案

5.3.1 方案指导原则

5.3.2 总图布置原则

5.3.3 建筑设计

5.4 工程管线布置方案

5.4.1 给排水

5.4.2 供电

5.5 道路设计

5.5.1 设计原则

5.5.2 布置形式和宽度

5.6 总图运输方案

第六章 产品及工艺技术方案

6.1 储能系统产品

6.1.1 PACK(自主生产)

6.1.2 电池簇(自主生产)

6.1.3 PCS升压一体机

6.1.4 储能方案

6.2 工艺流程

6.3 储能系统安全预警及安全防护(消防)系统方案

6.3.1 系统概述

6.3.2 防护范围

6.3.3 系统方案

第七章 原料供应及设备方案

7.1 原料供应方案

7.1.1 电池(外购电芯可指定)

7.1.2 BMS充放电和EMS能量管理系统(品牌合作生产)

7.1.3 变压器

7.2 主要设备方案

第八章 节约能源方案

8.1 本项目遵循的合理用能标准及节能设计规范

8.2 建设项目能源消耗种类和数量分析、

8.2.1 能源消耗种类

8.2.2 能源消耗数量分析

8.3 项目所在地能源供应状况分析

8.4 主要能耗指标及分析

8.5 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

8.5.1 工业节能

8.5.2 企业节能管理

第九章 环境保护方案

9.1 依据和标准

9.2 设计原则

9.3 建设地环境条件

9.4 项目建设和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9.4.1 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9.4.2 项目生产过程产生的污染物

9.5 项目环境保护措施

9.5.1 项目建设期环保措施

9.5.2 项目运营期环保措施

9.5.3 环境管理与监测机构

9.6 绿化方案

第十章 劳动安全与消防

10.1 概况

10.2 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

10.3 编制依据

10.4 劳动安全

10.4.1 工程消防

10.4.2 防火防爆设计

10.4.3 火灾爆炸事故的预防措施

10.4.4 电力安全

10.4.5 防静电防雷措施

10.5 劳动卫生

10.5.1 防暑降温

10.5.2 卫生

10.5.3 照明

10.5.4 安全教育

10.5.5 个人防护

10.6 消防设施

10.6.1 设计依据

10.6.2 防范措施

10.6.3 消防管理

10.6.4 消防措施的预期效果

第十一章 企业组织与劳动动员

11.1 建设期组织管理

11.2 劳动定员

11.3 人力资源管理

第十二章 项目招标及实施计划

12.1 招标原则

12.1.1 招标范围及标段的划分

12.1.2 招标方式

12.1.3 招标程序

12.1.4 评标委员会的人员组成和资质要求

12.1.5 招标范围

12.2 项目实施安排

12.3 建设工期

第十三章 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3.1 项目投资估算说明

13.1.1 工程费用估算表

13.1.2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估算表

13.2 资金来源

第十四章 财务评价

14.1 财务评价基础数据选择

14.1.1 项目财务测算参考依据

14.1.2 项目财务测算基本设定

14.2 财务基础数据

14.2.1 营业收入

14.2.2 税金及附加

14.2.3 总成本估算

14.2.4 利润表

14.2.5 现金流量表

14.3 投资估算回报

14.4 盈亏平衡分析

14.5 敏感性分析

第十五章 项目风险分析

15.1 项目风险因素

15.1.1 不可抗力因素风险

15.1.2 技术风险

15.1.3 市场风险

15.1.4 资金管理风险

15.2 风险规避对策

15.2.1 不可抗力因素风险规避对策

15.2.2 技术风险规避对策

15.2.3 市场风险规避对策

15.2.4 资金管理风险规避对策

第十六章 效益分析

16.1 经济效益

16.2 社会效益

16.2.1 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16.2.2 吸引人才,促进高水平发展

16.2.3 推动光伏等相关产业发展

16.2.4 提高储能系统集成产业化

第十七章 结论与建议

17.1 结论

17.2 建议

Copyright © 1998-2023 陕西睿诚群策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产业咨询电话:029-89126333 ICP备案:陕ICP备2023008738号 

在线咨询
029-89126333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