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水县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区保护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项目案例_睿诚产业研究院

柞水县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区保护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 录

第1章 项目建设方案

1.1 技术方案

水源涵养区是保持水资源有效供应的关键地区,因此综合治理这些区域是非常重要的。

1.1.1 水土保持工程:

在水源涵养区域进行植被恢复和土地治理工程,可以大大减缓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质地,增加土地水分含量,保护水源。

(一)水土保持所能达到的技术目标

1、扰动土地整治率达到 95%以上,林草植被恢复流 99%以上;

2、水土流失事件为零;

3、河道阻塞事件为零;

4、弃渣得到妥善处理和有效利用;

5、项目区及周边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二)实现的技术路径

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树立“原始的就是最美的,不破坏就是最好的保护,力求施工中最小程度的破坏、边施工、边恢复”的水土保持理念,彻底改变“先破坏后恢复”的错误观念,建条精品路,修一条绿色大道。

(三)技术方案

防治范围和内容:施工作业带。征地红线范围作业区域内,工程建设期扰动原地貌、破坏地表土壤和植被的面积,包括开挖基坑、主路基施工、损坏的水土保持措施,包括农出、水出、水渠、树木等。施工主线道路和临时修建的施工便道。在施工便道修筑时将破坏原地貌和水土保持设施;工程弃渣。工程建设中的弃土弃渣量及可能产生的流失量,包括基坑开挖回填剩余的弃土弃石、施工便道及作业带的弃土弃渣及其占地。施工营地,主要指设备停放地、材料库、拌和站、钢筋加工场、梁场、生活营地等施工临时占地和其他工程占地等;直接影响区。主要指施工作业带、临时施工便道以外对周边环境带来影响的范围,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总量和水土流失危害。

 

1.1.2 水资源管理

通过建立水资源管理系统和制定科学的水资源开发和管理计划,以确保水源涵养区的水资源安全。

水源涵养区是水资源的重要保护区域,为了有效地保护水源涵养区水资源,需要制定合理的管理方案。

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并严格实施涉及水源涵养区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如《水土保持法》、《水源地保护管理办法》等,对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和惩罚。

2、建立水资源监测体系。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监测体系,将监测数据与日常管理、决策分析紧密结合起来,对水资源的变化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及时进行调整和处理。

3、完善管理机构和人员配备。针对水源涵养区的管理需要,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从而推动水资源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

4、实施科学的水资源调度。通过建立科学的水资源调度机制,优化水域利用方式,避免过度开采和过度使用水资源,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5、加强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加强对水源涵养区的生态恢复和修复工作,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与改善,确保水源涵养区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全面保护。

1.1.3 湿地恢复与保护

湿地是水源涵养区重要的水资源保护区,可以通过恢复和保护湿地来增加局部水的蓄积和净化,维持区域水资源平衡。

(一)湿地生态恢复的技术

根据湿地的构成和生态系统特征,湿地的生态恢复可概括为 :湿地生境恢复、湿地生物恢复和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恢复。相应地湿地的生态恢复技术也可以划分为3大类:湿地生态环境恢复技术、湿地生物恢复技术、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恢复技术。

1、湿地生态环境恢复技术

湿地生态环境恢复的目标是通过采取各类技术措施提高生态环境的异质性和稳定性。湿地生态环境恢复包括湿地基底恢复、湿地水状况恢复和湿地土壤恢复等。

(1)湿地的基底恢复:通过采取工程措施,维护基底的稳定性,稳定湿地面积,并对湿地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基底恢复技术包括湿地及上游水土流失控制技术、湿地基底改造技术等;

(2)湿地水状况恢复 :包括湿地水文条件的恢复和湿地水环境质量的改善。水文条件的恢复通常是通过筑坝(抬高水位)修建引水渠等水利工程措施来实现 ;湿地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包括污水处理技术、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技术等。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水文过程的连续性,必须加强河流上游的生态建设严格控制湿地水源的水质。

(3)湿地土壤恢复:包括土壤污染控制技术、土壤肥力恢复技术等。

2、湿地生物恢复技术

主要包括物种选育和培植技术、物种引入技术物种保护技术、种群动态调控技术、种群行为控制技术、群落结构优化配置与组建技术、群落演替控制与恢复技术等。

3、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恢复技术

主要包括生态系统总体设计技术、生态系统构建与集成技术等。

(二)湿地生态恢复方案确定

湿地生态恢复工程一般都是耗资巨大的复杂工程,如美国佛罗里达州大沼泽地重建项目,总投资为6.85亿美元。因此在确定湿地生态恢复方案之前应对功能设计、操作程序、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恢复技术等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和具体规划。

对湿地生态恢复工程提出如下要求:

(1)加强对生态恢复合理性的论证;

(2)确定精确适当的恢复目标和恢复成功与否的判定指标;

(3)监测恢复前后生态系统的变化情况,并与参考生态系统进行比较。

湿地生态恢复方案的确定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1)确定被恢复对象及其系统边界;

(2)湿地生态系统退化成因分析,识别退化主导因子、退化过程、退化类型、退化阶段与强度等;

(3)确定生态恢复目标;

(4)生态恢复技术的分析与选择;

(5)建立优化模型进行生态规划与风险评价提出具体实施方案;

(6)方案自然–社会–经济–技术可行性分析;

(7)实地实验、示范与推广等。

在对多方案进行优化比较时,通常采用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法,通过建立生态模型模拟分析系统中的能流、物质流、信息流、货币流等,对生态工程在能量、环境、经济进行综合评判和决策。

1.1.4 科学种植林业

1.1.5 生态补偿机制

1.2 设备方案

1.3 工程方案

1.3.1 工程建设标准

1.3.2 工程方案

1.3.3 公用工程方案

1.3.4 绿色建筑

1.4 数字化方案

1、建立数字化监测系统

2、制定数字化土地利用规划

3、进行数字化水资源管理

4、启动数字化预警机制

1.5 建设管理方案

1.5.1 项目建设管理

1.5.2 项目招标

1.5.3 项目实施规划

第2章 项目投融资与财务方案

2.1 投资估算

2.1.1 投资估算依据

2.1.2 建设投资估算

2.2 评价依据及参数

2.2.1 评价依据

2.2.2 主要参数

2.2.3 费用计算

2.2.4 效益计算

2.2.5 国经经济评价

2.2.6 财务分析

2.2.7 敏感性分析

2.2.8 财务分析

2.2.9 评价结论

附表一 :国民经济效益费用流量表

Copyright © 1998-2023 陕西睿诚群策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产业咨询电话:029-89126333 ICP备案:陕ICP备2023008738号 

在线咨询
029-89126333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