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智能双碳决咨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全球因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排放),导致气候变暖、灾难发生,已经成为共识。如果对碳排放不加控制,地球温度极有可能上升2度以上,全球将发生不可逆转的灾难。为了避免灾难的发生,世界各国提出要减少碳排放,争取将温室气体温度控制在1.5度以内。目前全球已经有127个国家承诺“碳中和”,加起来的碳排量已经超过全球一半,围绕碳排放构筑的新规则、新秩序已经成为世界共识。
据有关科学数据表明,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生产生活活动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的不断增加是造成当前严重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气候变化的主要成因。而在国际气候议题的博弈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争论的焦点是二氧化碳减排责任的承担问题。发达国家更多地强调现实责任即代内责任,即认为当前每个主权国家都必须承担起减排的责任;而发展中国家则更加关注历史责任即代际责任的追溯,并且认为:当前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居高不下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的历史排放造成的,所以发达国家必须承担更多的强制减排责任。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测算,若实现《巴黎协定》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的控温目标,全球必须在 2050 年达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即实现碳中和。目前,全球已有137个国家提出碳中和目标,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在于“控碳”,其必由之路是先实现“碳达峰”,而后实现“碳中和”。全球已经有54个国家的碳排放实现达峰,在已经碳达峰的这些国家占当时全球碳排放量的比例分别为21%、18%、36%和40%。据估计,我国实现“碳达峰”的预测峰值约为106亿吨。从实现“碳达峰”到实现“碳中和”,欧美发达国家基本都经历了50年至70年。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目标期限仅为30年,再考虑到中国现有以高碳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超100亿吨的年碳排放量、高耗能产业去产能化的艰巨任务等现实情况,我国经济发展的能源增长需求与减排降碳巨大压力将同时存在。
“双碳”目标对人类改善生存环境及实现绿色低碳生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2020年12月12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气候雄心峰会上的致辞中呼吁全球进入“气候紧急状态”直到实现碳中和。2021年联合国的主要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建立一个真正的全球碳中和联盟。虽《巴黎协定》已达成5周年,尽管“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已成为国际上普遍接受的原则,但在实际执行中并不理想。
作为碳排放总量最高国家之一,中国绝不能踯躅不前,必须积极投入其中,并努力发挥引领者的作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这个问题上,各国国情不同,承担的减排责任有所区别。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未来的经济发展需要必要的能源保障,但中国也是碳排放第一,必须控制碳排放。经过测算,中国政府承诺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这样的碳减排目标,这是中国政府对世界各国的庄严承诺。中国“双碳”目标能否实现直接影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能否实现。对中国来说,是必须利用举国之力完成的政治任务。
中国政府在多个场合宣布 2030 年实现碳达峰、2060 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并着力加速处理因二氧化碳浓度高而产生的气候变暖等全球性问题。这一举措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积极评价。从整体进程看,中国实现碳达峰目标的速度直接关系到世界碳达峰发展进度。虽然,在实现碳中和愿景的进程中,中国当前面临着多重挑战,但习近平反复重申了中国的“双碳”目标,并强调要坚决落实。中国历来重信守诺,在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的承诺在一定程度上向世界展示了推进气候治理的决心,这一决策更是展示了我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主动作出的新努力和新贡献,体现了对国际社会多边主义环境外交的坚定支持,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雄心和大国担当,也使得我国从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参与者、努力贡献者,逐步成为关键引领者。
中国的“双碳”目标,2030年前“碳达峰”,这意味着现在10年内允许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可以适度增加,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消耗量还可以适当增加。到2060年“碳中和”意味着2030年开始中国碳排放的绝对量必须逐步的下降,到2060年将为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 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对于我国未来如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面向未来,我国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应当抓紧完善碳达峰、碳中和“1+N”的顶层设计,系统谋划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路径,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优先序,并与各类专项规划、不同地区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相融合,为强化碳排放控制目标、行动和政策提供稳定连贯、日趋强化的制度保障与行动指引。
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框架聚焦于勾勒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总体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以及不同阶段的政策实施重点。
2.2.2 助力高质量绿色发展,探索“双碳”数字化转型的新路径
3.4.1 加快形成清洁能源产业链集群,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源
3.4.3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战略新兴产业,破解“鲍莫尔病”
11.1.1 从推动高质量发展角度,做好“双碳”工作是内在要求
11.1.2 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角度,做好“双碳”工作是战略举措
11.1.3 从维护能源安全角度,做好“双碳”工作能提供重要保障
Copyright © 1998-2023 陕西睿诚群策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产业咨询电话:029-89126333 ICP备案:陕ICP备20230087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