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乌审旗是隶属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一个旗,位于鄂尔多斯市西南部、内蒙古自治区最南端,地处毛乌素沙地腹部,东西距离104公里,南北距离194公里,区域范围为东经108°17’36”-109°40’22″,北纬37-39°23’50”.总面积11645平方公里。项目所在的苏力德苏木位于乌审旗西南部,东与嘎鲁图镇相连,南与无定河镇相邻,西与鄂前镇接壤,总面积3150平方公里,是全旗面积最大的苏木镇。
乌审召镇位于乌审旗最北部,北与鄂旗和杭锦旗接壤,东依伊金霍洛旗。全镇总面积1928.92平方公里,总人口15911人(农牧业人口8921人,城镇人口1353人,家庭户口465人,外来人口5172人),下设2个社区、7个嘎查村、41个牧业社,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人口占多数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乌审召镇因驻地乌审召庙而得名,一九六五年十二月二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记者郭小川采写的《牧区大寨—乌审召》,这篇通讯使乌审召美名播天下,孕育出了以宝日勒岱为代表,靠实干改善自然环境的“牧区大寨”精神。
本项目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乌审召镇查汗庙嘎查呼同牧业社,距离乌审召镇镇政府所在地直距约2km(北侧)。项目区地理坐标:东经 109°7′12.79″~ 109°0′13.88″,北纬 39°14′41.90″~39°14′59.16″之间。
乌审旗地处毛乌素沙漠腹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一般在1300~1400米。乌审旗内地貌类型以成分分为构造剥蚀地形、堆积地形、风积地形、黄土地形、河成地形五类;以形态分为波状高原、梁地、内陆湖淖、滩地(冲积湖积平原),流动与半流动沙丘、固定沙地、黄土梁和河谷地八种地类。地形分布特点:大部分为“梁地、滩地、沙地”相间,北部全为沙源,内多有柳丛,伴有沼泽、湖泊70多处;沙漠、滩地、梁地呈西北一东南条带状分布。
乌审召镇地处乌审旗北部,地形流动、半流动沙丘占总面积的70%以上,呈梁、滩、沙丘相间分布状况。拟建场地地势开阔,地形总体较平坦,局部分布有沟谷,勘察区范围内孔口高程1289.86~1296.67m,最大高差6.81m,场地所处地貌单元为构造剥蚀成因梁地,地貌相对较简单。
拟建场地设计钻探深度内所揭露地层以白垩纪红砂岩为主,上覆第四系全新统风积成因细砂,局部地段分布新近堆积成因人工填土。根据各岩土层的成因类型及其形成年代,自上而下按自然层位划分为四个地层结构单元述之:
①素填土(Q4ml):灰褐色、稍湿~很湿、松散状态,岩土成分主要为粉煤灰。该土层仅在场地东侧揭露,层底埋深6.5~6.7m,层底高程1289.70~1289.97m。
②粉砂(Q4eol):场地范围内零星分布,一般呈浅褐黄色、稍湿、松散状态,分选性良好,粉粒含量较低,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和长石,层底埋深1.8m,层厚1.8m,层底高程1293.29m。
③全风化砂岩(K):浅褐红色,属于湖相碎屑沉积成因,处于半成岩状态,原岩结构基本保持完好,岩层较完整,主要结构面为层面,层面之间结合较好,层面倾角小于5度,属于粘土质细砂岩,以泥质胶结为主,含少量钙质,中厚层状,岩层中的长石绝大部分已分解成粘土矿物,钻探岩芯呈碎块状或砂状,岩石碎块手捏易碎,浸水后软化明显,一般呈块状崩解。该层厚度变化在1.0~2.1m之间,层底埋深1.0~8.6m,层底标高在1287.70~1291.37m之间。
④强~中等风化砂岩(K):浅褐红色,属于湖相碎屑沉积成因,处于半成岩状态,原岩结构保持完好,岩层较完整,主要结构面为层面,层面之间结合较好,层面倾角小于5度,属于粘土质细砂岩,以泥质胶结为主,含少量钙质,中厚层状,岩层中的长石部分已分解成粘土矿物,钻探岩芯以长柱状为主,岩石碎块手掰不易碎,锤击较易碎,设计钻探深度内未穿透。该岩层单轴饱和抗压强度小于5Mpa,可判定为极软岩。
勘察期间项目区内沟谷南段谷底有积水分布,积水深度约0.5m。本次勘察设计钻探深度内普遍揭露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0.2~5.3m,水位标高1289.58~1291.37m,地下水的类型以碎屑岩裂隙潜水为主,有弱承压性,富水性一般,主要通过大气降水垂直入渗补给,排泄以径流为主,年平均水位变化幅度在±0.5m左右。本次勘察未收集到设计基准期内(近50年)的历史高水位资料。根据已收集到的乌审旗2005~2014年水文观测资料,该时段年度最高水位差0.46m,历年最高水位期均为2月份,最低水位期均为7月份。本次勘察野外勘探施工于2021年8月上旬完成,勘察期测得潜水位接近于年度最低水位。综上所述,建议拟建场地抗浮设防水位按现状水位统一上浮0.5m予以考虑。
乌审旗地处毛乌素沙漠腹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一般在1300~1400米。主要河流有无定河、纳林河、海流图河等。境内乌审旗地图碱水湖泊较多,较大的有浩通音查干淖尔、毛敦查干淖尔、巴嘎淖尔、呼和套勒盖淖尔、苏日淖尔等,湖内盛产天然碱。
乌审旗境内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6.8℃,全年日照2800-3000小时,有效积温2800-3000℃,年降水量少,年降水量350-400毫米,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为333.1mm,降水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大气降水基本以地表迳流形式排泄,年蒸发量2200-2800毫米,年平均风速3.4米/秒,无霜期113-156天。
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附录中国季节性冻土标准冻深线图:乌审旗土壤标准冻结深度为1.30米,场区范围内素填土层①属于胀冻地基土,粉砂层②属于不胀冻地基土,全风化砂岩层③属于强胀冻地基土。
拟建场地所处区域隶属于鄂尔多斯市乌审旗管辖,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结合《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综合确定,乌审旗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建筑场地类别为Ⅰ1类,设计特征周期为0.25s。拟建场地地处建筑抗震一般地段。
目前乌审召镇的建筑垃圾主要是工程渣土、工程泥浆、工程垃圾、拆除垃圾、装修垃圾,而乌审召镇对建筑垃圾的处理渠道匮乏,相关人员经常将垃圾倾倒在偏远的小村庄附近,或是随意倾倒在马路旁边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据统计,乌审召镇每天产生的垃圾主要是建筑垃圾,占垃圾总量的95%以上,但乌审召镇的垃圾收运及处理的设施设备落后,没有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垃圾收集中转站和卫生填埋场,垃圾收运困难,所以各建设单位经常乱堆乱倒甚至随意将垃圾倾倒至沿公路两侧,污染环境。
基于以上问题,乌审召镇政府在2022年2月28日的中共乌审召镇委员会 乌审召镇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乌审召镇对标先进“跑起来、提效能、争一流”工作行动方案》的通知中提出2022年,启动乌审召镇建筑垃圾填埋场、废品集中回收点、生活污水处理站及中水回用管道新建项目,建设垃圾分类处理设施100套,吸污车1辆,道路清扫车1辆、户用小垃圾桶2000个,垃圾箱60个,垃圾清运车1台。进一步加强综合执法力度,加大对道路沿线、重要交通节点、镇区周边等违章违法建筑的整治拆除力度,将执法职能向农村牧区延伸。
(1)国内建筑垃圾处理现状
建筑垃圾的处理和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生产、运输、处理、再利用各个层面,其中更是牵涉到建设、发改、环保、工业与信息化等多个行政管理部门。只有所有的环节统一管理,协同配合,才能形成一个闭合的建筑垃圾处理链,真正实现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目前这些环节实际是孤立的,建筑垃圾的合理化处理单凭企业行为和市场运作在初期是很难实现。
相比生活垃圾处理,我国建筑垃圾主要存在下面几个问题:
1、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不高,处理方式落后。
不同结构类型的建筑所产生的各种垃圾成分的含量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组成是一致的,主要由渣土、散落的砂浆和混凝土、剔凿产生的砖石和混凝土碎块、打桩截下的钢筋混凝土桩头、金属、木材、装饰装修产生的废料、各种包装材料和其它废弃物等组成。
日本、德国、荷兰等发达国家,其利用率普遍较高,而中国大陆地区绝大部分建筑废料还处于未经任何处理,便被施工单位运往郊外,采用露天堆放或简易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的原始状态。
2、征收处理费,却难以控制浪费源头。
从目前中国颁布的若干部法律来看,对于垃圾量的控制主要是通过交纳垃圾处理费,实现从源头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量。但这种收费方法并没有从根本上堵住建筑垃圾的源头,因为对于多数建筑垃圾生产单位来说,征收垃圾处理费不会对其产生较大影响,相对于建筑垃圾资源化来说,还没有涉及到建筑垃圾的资源化问题。
3、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中国对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再生的重要性虽已有所认识,但还没引起足够的重视。近年来,国内虽然已经有部分城市制定了地方法规,对于建筑垃圾有了更进一步的规定。但是国家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禁止填埋可利用的建筑垃圾。凡利用垃圾生产出的材料和产品,建立综合利用资源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建立和完善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补偿机制,依靠合理的价格和税收政策引导社会节约资源。总体来说,国家还缺乏完善的、能够对建筑垃圾产生部门起到指导性作用的具体规定。
有专家认为,在中国对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之后,并且具有一定物质基础的条件下,应当加快制定出台专项针对建筑垃圾的法律规范的进程。
(2)存在问题
这几年来,乌审召镇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更是得到了提高。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业也同时快速发展,相伴而产生的建筑垃圾日益增多。
依据一些市场部门的统计,每建1万平方米建筑,就会产生建筑垃圾500吨至600吨;而每拆除1万平方米的旧建筑,则会产生7000吨至12700吨的建筑垃圾。
随着城市建筑项目的大量增加,乌审召镇每年都有建筑垃圾产生,而全县没有建筑垃圾处理回收的机构。因缺乏统一完善的建筑垃圾管理办法和规范的处置场所,全县的建筑垃圾多采取扔弃、填埋等简单方式处理。乱倒、乱填、乱埋现象屡禁不止,给相关责任部门添加了不少压力,就处理建筑垃圾的向题上,所需的人力、物力是很浪费的。
通常,在建筑垃圾数量比较少的地方,相关部门可以靠人力清理,而遇到一些比较大块的水泥板,靠人力挪不动,因此清理工不得不将其敲碎再搬,这给清理建筑垃圾的相关人员提高了难度;遇到更大块的建筑垃圾,则需要挖掘机来帮忙清理,这无疑又增大了建筑垃圾的处理费用。
Copyright © 1998-2023 陕西睿诚群策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产业咨询电话:029-89126333 ICP备案:陕ICP备20230087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