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青少年高原文化研学旅行实践基地项目
该项目位于云南省西部边陲、滇缅边境保山市施甸县城东16公里处的摩苍林场。
施甸县文体广电旅游局
青少年高原文化研学旅行实践基地项目作为标志性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化研学建设项目,有利于加快“旅游+教育”联动产业、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和谐可持续,同时,本项目的建成有助于充分打好施甸县“旅游扶贫”攻坚战,深入实施旅游扶贫工程,通过市场化运作使本项目与施甸县其他旅游产业抱团发展,从而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带动本土企业“搭车上市”,增加政府税收,实现“三赢”。
本项目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增砖添瓦,使国家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生态维护和人民生活质量再上新台阶。在此过程中,将雇佣高素质管理团队和组织成员,并运用现代管理理论、生态保护理论以及国外先进的专业技术对项目承办业务进行全程培训,确保青少年高原文化研学旅行实践基地项目内容符合国家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标准,从而树立文化研学项目的新风貌,施甸县高原文化及康养产业发展的新形象。
除了充分提高施甸县文化旅游及康养旅游资源的综合质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标外,该项目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利润。因此,项目的设计、融资、运营、维护等筹建期、试运营期、稳定运营期都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土木工程建设、环境保护、治污工程、固废处理等业务严格按照国家所有的技术要求和标准进行,并根据现代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合理安排各阶段工作,为所有建设的业务内容提供可靠支撑。
由于PPP项目的特殊性,其设计、融资、建造和运营密切相关,因此,青少年高原文化研学旅行实践基地项目的整体设计、实施恰当考虑了对后续运营的潜在影响。有鉴于此,在青少年高原文化研学旅行实践基地建设阶段,本项目实施公司将积极与承建企业进行多方磋商和交流,确保各个环节对项目的落实提供保证。
青少年高原文化研学旅行实践基地项目依托施甸县丰厚的文化沉淀、本身的地方性以及原生态自然优势资源的吸引力、市场开发的要求和可能性,建设围绕“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及高原文化”为核心的,发展以“研学”为特色的旅游产业,融合科普教育、康养产业、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研学旅行基地,彰显自身的旅游品牌和优势,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避免区域同质化竞争、恶性竞争。
青少年高原文化研学旅行实践基地项目致力于围绕“中国传统民族文化、高原文化”发展研学旅行,打造旅游新风尚,拓宽云南省文化旅游市场;另一方面以坐享优越山水资源、民族风情、特色农业等优势资源发展康养休闲生态旅游,利用的是生态资源,提供的是生态产品,走的是生态发展路子,最终目的就是要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随着项目工程的不断开发建设,青少年高原文化研学旅行实践基地这张亮丽的名片,也必将闪耀在云南省建设区域性中心旅游明县的宏伟蓝图上。
从国际上看,300多年前,欧洲国家就授予公路养护人“收费特许权”,由政府和私人部门共同提供公共服务。上世纪70、80年代,有的国家开始运用BOT等方式,引导私人部门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就国内而言,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开始在基础设施领域探索使用BOT等模式。早在2004年,财政部就与IFC合作,在黄山举办了公私合作论坛。但PPP模式始终未能在国内真正发展起来,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法律法规缺位、制度建设滞后、信用环境不完善。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开启了发展PPP的新局面。短短一年多时间,PPP从一个陌生、晦涩的新名词,转变为受到广泛关注的高频词汇,迈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这与PPP的特征和当前经济发展阶段高度契合,是密不可分的。
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到2013年年底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召开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专题会议,一场全国范围内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拉开了序幕。PPP模式不仅有助于解决发展公用事业的资金紧缺问题,而且能盘活社会资本,塑造政府和社会资本方双赢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1)文化旅游产业政策
文化旅游产业已经突破了传统旅游业的范围,它综合性强、产业链长,是一个多方位、多层面、多维度的大产业。
“十三五”时期,在经济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经济结构调整需要加速发展服务业,动力转换需要增强内需消费的拉动力,改善民生也要进一步释放国民的休闲需求,凡此种种,都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机遇。
2015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着力改善旅游消费软环境,实施旅游投资促进计划,新辟旅游消费市场。《意见》提出从满足游客消费新需求、培育消费新热点的角度出发,提出丰富提升特色旅游商品、积极发展老年旅游、支持研学旅行发展、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等内容。通过培育市场需求大、发展前景广的旅游消费新热点,做大做强国内旅游消费市场。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进一步扩大国内消费的政策措施,围绕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重点领域,通过提升服务品质、增加服务供给,不断释放潜在消费需求。
近些年,云南省文化旅游业发展一浪高过一浪,作为结构调整中的耀眼明珠,诠释了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文化旅游业逆势上扬,屡屡给人惊喜。2016年,全省旅游总收入达4726.25亿元,同比增长44.1%,文化旅游业已成为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
文化旅游业的分量、地位愈发突出,被提升到新的高度。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高起点大手笔谋划,通过《云南省旅游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云南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和《云南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2016—2020年)》等指导性文件的出台,着力打造多样化、国际化的旅游产品,加快培育旅游新业态,彰显地方特色文化,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新引擎新支柱,努力将云南省打造成富有特色和魅力的文化旅游强省。
(2)研学旅游产业政策
研学旅行,是文化旅游的一种,其中,文化是灵魂,旅游是载体。体验性、教育性、娱乐性、休闲性是其主要特性,与传统旅游相比,研学旅行更加关注目的地的文化旅游资源,是一种满足自我提升需求的高层次旅游。
2014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第九条明确提出:积极开展研学旅行,将研学旅行、夏令营、冬令营等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支持各地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大型公共设施、知名院校、工矿企业、科研机构,建设一批研学旅行基地,逐步完善接待体系。2015年1月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提出开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研学旅游活动,建设一批研学旅游基地,推进研学旅游全面开展。
2015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支持研学旅行发展。把研学旅行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范畴。支持建设一批研学旅行基地,鼓励各地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大型公共设施、知名院校、科研机构、工矿企业、大型农场开展研学旅行活动。
2016年,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精神,充分发挥研学旅游在满足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了解基本国情(省情、市情、县情等)、增长见识、陶冶情操等方面的作用,国家旅游局在全国组织开展了“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和“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品牌认定活动。公布北京市海淀区、湖北省神农架林区等首批10个“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城市,北京市卢沟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首批20家“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名单。
同年,教育部、国家旅游局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提出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纳入学生的学分管理体系和综合素质考核体系。这意味着,研学旅行将逐步落到实处,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
2017年,《研学旅行服务规范》行业标准由国家旅游局批准,5月1日起开始正式实施,这将使研学旅行有规可依,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为研学旅行的标准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客观环境。
国家接连出台各项政策推动研学旅游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旅游与研学深度结合,将研学旅游作为拓展旅游发展空间的重要举措,创新多元化的旅游发展模式,有望使研学旅行成为旅游业创新发展的增长点。
人们常说:民族的东西是独特的,文化的流传是久远的。一个国家的旅游业若缺少了传统文化底蕴,便失去了特色,也便失去了强大的吸引力。实践表明:举凡旅游业昌盛之国,莫不以旅游文化取胜。因此旅游文化是一个国家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必然要求。
从我国的旅游资源上来看,我国的旅游资源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都十分丰富,长期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淀积累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交相融合,形成了现代旅游发展的新趋势。
本项目实施地——施甸,地处西南边陲,怒江东岸,辖区面积2009平方公里。施甸历史悠久,距今约8000多年的“姚关人”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开辟着祖国边陲的这块土地,普写着灿烂的史前文化。夏、商、周至春秋,施甸县属哀牢部落。经西汉唐宋明清顺治乾隆年,于民国21年裁撤分治县,1962年12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施甸县。现辖13个乡镇,1432个自然村,是一个彝、布朗、傣、白、回等22个民族的杂居地,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渗透,形成了施甸县异彩纷呈的多元文化体系。
多元文化融合而成施甸文化,早在唐代以前,施甸主要居住着布朗、佤族和傣族等土著民族;到了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和彝族向施甸迁移;宋末元初,蒙古人、契丹人、回族等加入到蒙古军队中,平定大理国后,落籍施甸,其中契丹将领忙古带因征战有功,其子孙后代被封为施甸等地方世袭土司;明代洪武年间,军队、民屯由江苏南京、陕西、甘肃等地移往施甸;其后,明代中晚期至清代从江西、四川等省移入施甸者渐多,导致今施甸多民族文化融合成五里不同音的独特多元文化现象。至今施甸寺庵、宗祠、庙宇保存众多。施甸先后建筑大小佛寺有2观6祠4阁7殿9宫10庵8庙9寺,总计110座。据第一批文物普查统计,施甸县有大小文物古迹26处。
(1)布朗文化
布朗族是哀劳国——永昌郡地的一个古老的土著民族,曾称为“濮人”、“蒲满”、“本人”。施甸的布朗族据唐代《蛮书》记载:望苴子蛮,在澜沧江以西。施甸居住着濮人,从日老(今保山)迁来,称普蛮,自称“乌”,他称本人,俗称“花濮满”。主要居住在东南部高寒边远山区南北30余公里的摩苍山与碧霞山一带的木老元、摆榔两乡。布朗族人是古老的农业民族,民间至今流传着布朗族女始祖发现野生稻、野生茶并加以种植的传说:远古时人间没有稻谷,只有妇女牙枯索找到谷子,在她捶打谷子时,一些谷粒跑到了离人很远的地方,人们从此才知道了种植稻谷。施甸的布朗族直到现代还保留大量原始农业祭祀习俗,从春耕下种到开镰秋收,经常不断祭祀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土地、水神、火神、龙神,并特别隆重地祭祀五谷大神,显映着农业历史的悠久。如:跳会、玩灯、六月三节、祭“色”等。布朗族在举行庆典和信仰活动中,伴随着歌舞表演,形成了完整的布朗族土风舞乐。打柴种地唱山歌,男女青年恋爱唱情歌,欢聚助兴盘歌。歌声清脆、甜润,舞蹈古朴自然,婀娜多姿。打歌时,人们围场踏跳,舞步粗犷大方,节奏明快,打歌时用芦笙、三弦、横萧伴奏,音律明快,动感十足。异常热闹,大家沉醉其中,乐此不疲,故有“打歌打到太阳出,一碗稀饭两片肉”之说。
布朗族服饰极富特色,色调鲜艳,缝做十分讲究,绣艺精湛,上衣装饰银泡、银扣、绒线及各色珠子。通身佩戴银耳环、银三须、银手镯、银手链、银戒指等。布朗人居住的是一种架设在木桩之上的手栏式的房屋建筑。楼上住人,一间储存粮食,由管家妇女或未出闺女子住守,一间置火塘,由掌家男子住守,火塘不灭,楼下关养牲畜。
2005年,在施甸县诞生了中国第一台以布朗族为题材的舞台艺术精品《金布朗》。它展现了生活在施甸的古老民族的传统习俗,是历史与歌舞的融合,《金布朗》壮丽如怒江之水源远流长,瑰丽如奇花异草色彩斑斓,系纯原生、最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精品。伴随着《金布朗》产生,它的服饰、音乐、舞蹈已从舞台上走进了施甸的大街小巷,孕育了服饰手工艺作坊、音乐光碟制作坊、金布朗乐坊等一系列布朗文化产品。
(2)契丹后裔文化
700多年前的宋末元初,契丹人加入到蒙古军队中,从四川以西南下平定大理国后,契丹将领忙古带被封为大理副都元帅,其子孙在保山、腾冲、鹤庆被封为地方世袭土司,并在墓碑中多处留下契丹小字,至清代道光年间契丹小字失传,以至于后世人不识契丹小字,直至1992年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孟志东到施甸揭开了契丹文字的面纱,方始滇西契丹后裔文化研究引向深入。2001年11月1日至6日,中央电视台1频道《发现之旅》制片人张力一行,到我县摄制契丹后裔专题片,从而扩大了我县民族文物、民族文化资源的知名度。
至今施甸保存契丹后裔衙门——施甸长官司;施甸契丹后裔宗祠——木瓜榔阿莽蒋宗祠;契丹后裔莽成龙纪念地——由旺土主庙。
现今,施甸境内约有契丹后裔4万人。
(3)滇西高原文化
滇西高原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缘,滇西高原文化在地域上是依托于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那里植被复杂,气象万千,其广阔的草原、雄伟险峻的高山和众多琥珀为动物提供了天然的庇护所和栖息地,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它是一种真正的高原的文化,带有明显而又深刻的高原烙印。
干旱、寒冷、多风、低氧、辐射强以及昼夜温差大是高原气候的特点,使高原形成了多种生态系统类型。滇西高原主要含有森林生态系统、高寒灌丛草甸生态系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和高寒荒漠生态系统等,构成了高原丰富的生态系统多样性,这些独特的自然资源和高原独特的生态环境影响了当地居民关于宇宙、自然、人生的基本观念和生活方式,成为了高原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高原自然环境的脆弱、自然资源的珍贵,高原生态文化是以保护自然环境、爱惜自然资源为出发点,当地居民的观念与行为,他们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都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前提,并以此为主导而展开延伸的。保护自然,珍惜一切生物生命是高原生态文化的基本特征。
由于滇西高原高山环绕,峡谷深切,形成封闭的高原地理环境,因此,高原生态文化不同于西方工业文化。西方工业文化一开始发展便以扩张征服获取资源,而高原生态文化应谨慎地利用高原内部资源来求生存发展,封闭性、内向性和节俭性是其基本倾向。
高原生态文化具有东方民族传统文化的明显特征,即以综合思维模式为基础,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主张整体和,同一和合,中和顺从。因而,高原文化是统一完整的文化体系,它构建了人、神与自然为一体的宇宙与人、神与自然相互依存,同生共存的自然、人文生态系统。
(4)禅修文化
在古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大都喜欢瞻礼佛寺,文人墨客尤喜与名德高僧结方外交。寺院也因历代文士显宦的流连过访、题咏诗文而流芳百世。在今天,国内外游人无不以游历名山古寺为快:在万木掩映之中饱览布局井然、古色古香的梵宫宝殿和端庄慈祥、栩栩如生的佛菩萨塑像,领略“佛国净土”清净庄严,超尘脱俗的意境,佛教寺庙已成为人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陶冶情操的重要场所。
本项目依托于施甸2观6祠4阁7殿9宫10庵8庙9寺,总计110座大小佛寺建筑资源,发展禅修康养。以禅医文化为养老理念植入到养老产业,致力于打造“老年人的心灵道场”,实现养身、养生、养心三位一体的多功能、智能化养老产业,打造别具一格的修心养性、强身健体、休闲养老品牌。
(4)抗战文化
1942年5月初,日军在攻占了滇西畹町、芒市及龙陵后,于5日到达了怒江西岸的惠通桥边。千钧一发之际,中国远征军果断地炸毁了惠通桥,阻止了日本侵略军继续东犯的图谋,打响了著名的“滇西抗战第一枪”。从此中国军民与日本侵略军隔江对峙,直到1944年远征军发起反攻,打破了日军想从保山进入昆明到达重庆的梦想,为抗战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在那战火纷飞、国破家亡的岁月中,施甸人民度过了艰难困苦的血泪岁月。为了远征军的全线大举反攻,施甸男女老幼挥铲抡锤修复滇缅公路七0七——惠通桥52公里,后被称为“妇孺公路”,新修白泥塘至军山头简易公路12公里,扩修施甸经姚关至酒房到打黑渡口毛路70公里,菖蒲塘至攀枝花渡口毛路60公里,修通沿江各渡口便道160多公里;协助中国远征军修筑战壕1.2万米,指挥工事120个,各类火力工事1300余个;在人背马驮支前队伍里,施甸人民抢先争重,在1942年5月——1944年10月,军民合作站先后在施甸征集支前民工140万人次,临时支前民工18万人次,征集支前骡马40万匹次,驮牛12.8万头次,临时支前骡马和驮牛13万匹次;在收复失地的枪林弹雨中,施甸优秀儿女前仆后继用献血和生命诠释了施甸人民碧血丹心的崇高品质。龙潞游击队的江东基地和大本营设在万兴乡的天王庙,当年有很多施甸人积极投身于游击队的后勤支援工作,有些人还加入了游击队并对敌作战。
施甸境内抗战遗迹:一是中国远征军阵地遗迹群。(一)前沿防御遗迹。分布在太平镇和何元乡。在迄今发现的7个钢混结构防御工事中,除三个山前沿碉堡和小团山前沿碉堡在战后被局部炸残外,其余4个均完好无损。除碉堡外还有大山头高炮指挥所掩蔽部旧址、炮车路、大峰子窝垭口炮兵观测站。(二)后方指挥中心。分布在由旺镇,中国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司令部在由旺玄帝观,中国远征军第七十一军军民联合办事处在保家祠堂,这两个遗迹古建筑保存较为完好,基本保持原建筑格局。二是抗日碑刻,迄今在施甸境内共发现6块抗日阵亡、病故将士纪念碑、墓碑,至今仍基本完好。三是抗日宣传标语和宣传画。迄今在施甸境内发现11壁抗日宣传标语和1壁宣传画,至今仍基本完整、清晰。四是发现并征集保存了50余年的由龙潞区游击支队司令部于1943年11月2日发给游击队员家属的《出征抗敌军人家属证明书》一件。
滇西反攻战役中,施甸全境成为抗日烽火前线,施甸广大人民群众为反攻日寇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留有大营盘、惠通桥、滇缅公路、由旺子孙殿、莆草地望江台碉堡、滇西抗战江防遗迹。主要历史事件有“惠通桥阻击战”“营
2.1.3 养生、养老旅游市场兴起,发展全域化复合型旅游目的地
2.2.1 打造研学旅游新热点,实现“教育+旅游”的有效协同的需要
2.2.2 “禅、医、药、养、游”联动发展开启森林康养新业态,是建设生态康养旅游名县的需要
Copyright © 1998-2023 陕西睿诚群策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产业咨询电话:029-89126333 ICP备案:陕ICP备2023008738号